
振兴突破看沈阳|出新出彩写好“三篇大文章”
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个专为工业清洁领域打造的机器人成了展会上亮眼的明星。
农业植保无人机背着30公斤杀虫剂,通过卫星定位,不到一个小时便完成了100多亩农作物的喷药任务。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无人机飞行控制器、整机及无人机大数据监管云系统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有员工100余人,平均年龄34岁,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创始人兼总经理苏文博对未来充满希望,科技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根基,也是留住人才的根基。经过几年发展,无距科技已掌握世界级先进无人机技术。
截至目前,沈阳累计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项目400余个,遴选支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智能升级行业示范48个;获得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22项,数量居全省首位;47户企业纳入国家及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两化融合水平评估企业达150户,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至74.1%、60.3%。
PVC糊树脂的名字看起来很陌生,但它的用途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沈阳化工副总工程师、研发中心主任马竞介绍,防疫期间使用的一次性手套,体育馆铺设的塑胶地板,甚至包括冲锋衣的外涂层等主要原料都是PVC糊树脂。

原字号:自主研发打破国外垄断
商用3年多以来,5G为数字经济发展“修好桥、铺好路”,也在工业、医疗、社会治理等多领域发挥赋能效应,形成了“一业带百业”的局面。随着商用部署和规模化应用,5G也正在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强化创新驱动,才能实现新的突破。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沈阳化工果断淘汰曾经排名“全国第一”但污染重、效益低的化肥、漂白粉等产品,转而将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糊状聚氯乙烯生产规模升级至20万吨,新建了研发中心和亚洲最大的糊状聚氯乙烯中试基地,为新市场研发立项。企业生产牌号迅速增至18个,其中12个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牌号。
以往,国网辽宁电力物资公司的巡检工作大多依靠人工,工作量既大又繁杂。由于库房面积大,巡检一次耗时耗力,效能有限。现在,沈阳移动利用传输效率极高的5G网络,在其仓管区内搭建全面覆盖的WIFI网络,使AGV智能机器人可以灵活地选择行进路线,又能够进入园区角落进行工作,大大提升了巡检效率。除了智能巡检功能外,依托5G网络的大带宽、低时延特性,还能助其实现机器人高清视频传输功能,让工作人员不用到现场,就能时时掌握仓库情况,有效提升工作效能。
无纸化车间和全流程的线上操作,让这个工人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的车间,搭上了工业互联网的快车,尝到了“协同”的甜头。“以前的产期准备需要线下完成,拿着工单找各个流程的负责人签字,现在通过这套系统就可以在线上完成”,李鹤介绍,生产前准备周期从1~2周缩短到现在的3~4天,现在这套系统让车间整体效率提升了20%。
9月13日,沈阳市召开“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推进会议,围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全省作出“五个示范”进行动员部署。“五个示范”,即在改造升级“老字号”上作出示范,在培育壮大“新字号”上作出示范,在引育壮大新动能上作出示范,在绿色低碳发展上作出示范,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上作出示范。
在辽宁提到“原字号”,很多人首先想到是大连、盘锦等城市,其实在沈阳还有一个低调却实力不俗的企业——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化工),这个成立于1938年的老企业,目前是亚洲最大、世界前三的PVC糊树脂生产企业,还是国内唯一一套糊树脂中试装置和国内第一家将自主研发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的糊树脂生产企业。
新松首创的“大规模集中调度+机器人智能控制”相结合的混合导航方式,让“星卫来”既拥有“团队协作意识”,与车间内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智能生产线无干扰混线工作,无需停线清扫,有效保障生产安全和效率;又有“自主分析能力”,自主规划作业路径,智能分析实时状况。
新字号:培育未来新动能
走进沈阳化工新厂区,花园式的厂区飘来阵阵果香。2016年,沈阳化工搬离持续运行了78年的老厂区,搬迁至位于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学工业园的新厂区。
